垃圾分类只是靠罚吗?
 
来源:环保114        发稿时间:2020-02-21 07:31:18        发稿编辑:影子
  导读:近日,杭州发布垃圾分类新规,据了解,相比2015年的《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新规定再加大了惩罚力度。对此,问题就来了,罚款真的是垃圾分类强制实施的有效手段吗?会不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呢?罚款的背后目的是什么呢?

  电动车载人,

要罚款;过马路玩手机,要罚款;垃圾混投,要罚款......罚款无形中成了维持某些规章制度的必要手段。

  近日,杭州新修订的《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通过了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的审议,其中惩罚条款是垃圾分类新规的一大亮点。据了解,杭州的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不仅增加了对收集和运输单位、物业和居委会等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的处罚,还新增加了一条“信用处罚”。“事无巨细”,在垃圾分类上,每一个省份城市都被贴上了“爱管闲事”的标签。

  罚款,真的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吗?会不会适得其反呢?其实罚多少款只是实现垃圾分类的一种表面形式,建立全流程、上下联动的垃圾分类系统才是最终目的。反过来,如果不能保证后续的正常、稳定的运转,惩罚也会激起前端执行人的不满情绪,导致“心不服口不服”的“烂局面”。

  全流程监管 拒绝“分了也是白分”

  处罚的前提是监管,监管也是处罚实施的一种手段。在推进垃圾分类中,全流程、抓重点是过程中的两大“主题词”,有专业人士指出,如果垃圾分类后续处理跟不上,分了也是白分。完善的垃圾分类推行体系包括运行、管理和监管三个层面,要确保分好类的垃圾收集和最后的处理规范,全流程监管实施,保证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能切实落地,让每一个都乐意参与其中。

  抓重点就是要对垃圾产生量大的场所,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和执法力度,比如超市、农贸市场、饭店等更要提高重视程度。针对重点场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全面的计划,利用好其中的资源,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以较小的投入取得显著的成效也是垃圾分类的一个初衷。

  多部门协调联动 公众愿意参与其中

  多数人守法是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的基础。在垃圾分类整个体系中,参与的人有前端个人投放的居民、物业、居委会、村委会等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垃圾收集和运输单位等,杭州新规的处罚条款也正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了相关规定,将垃圾分类的每一个环节的责任落实,从而保证了垃圾分类的有序实施。

  垃圾分类的系统是环环相扣的,自上而下明确责任后,当然也需要政府、环境部等相关部门提供对应的政策支持、资金保障等;从事收运的企业要保证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设施的充足,运输过程中按照相关要求,避免造成二次环境污染;末端处理垃圾的企业也应该在处理过程中注意所产生的废气和废水等的处理,不能造成重视垃圾处理,而忽视大气、水和土等环境问题。多部门协调统一在一起,才能让垃圾分类更有效的实施。

  当然在这其中,少不了要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的支持,如何正确、高效率的在环保中加以应用,是政府和从事垃圾处理等企业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再者,每一个定制了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的城市,其中对垃圾的分类方法和个别种类垃圾的定义都存在偏差,要不要全国统一标准还有待商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6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