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街道探索垃圾分类新模式
 
来源:劳动午报        发稿时间:2019-07-24 12:35:36        发稿编辑:影子

  党员带动群众、“达人”带动众人、孩子带动家长、前端带动后端、线上带动线下,东城区东花市街道“五个带动”垃圾分类动员体系,结合“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周末卫生大扫除”等活动平台、开展百余次活动,使垃圾分类成为引导居民的新时尚。

  “吃剩下的鱼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鱼肉和鱼骨是不是要分开扔?”上海“史上最严”垃圾分类引起了网民热议。很多人对垃圾分类的标准分辨不清,

成为了垃圾分类最大的困扰。东城区东花市街道探索垃圾分类新模式,引导居民容易分、愿意分、习惯分,让垃圾分类更成为增强社区人际互动、促进社区参与和社区治理的有效手段。

  “区分垃圾真的没有那么难。我们只要记住三句话:‘有废品,找绿猫’、‘可腐烂垃圾投绿桶’、‘垃圾袋、其它垃圾投黑桶’,就行啦。”居住在忠实里南街1号楼的封云英阿姨指着垃圾桶上的指示牌对记者说。2018年初东花市街道分批次组织居民参观垃圾焚烧厂,成堆的垃圾山一下子吓到了封阿姨。“看完才知道咱北京有这么多垃圾,不分类真不行了,后来社区招募志愿者,我报名参加了,不仅自己学会了垃圾分类,还能带动更多人参与。”

  不仅仅是封阿姨,家住富贵园三区的董叔叔也是垃圾分类志愿者之一。“我们这个楼,现在不分垃圾的很少了,就是新搬来的有不知道的,我碰着了就给个宣传单,第二次看到他做了,心里挺高兴的。”

  除了传统的参观垃圾焚烧厂、APP打卡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进超市进社区宣传等手段,还与属地5所中小学积极沟通,推广“我给垃圾记个账”等活动,让学生每天分别称重、记录家庭产生的各种垃圾,并定期评选“优秀小账本”,将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并带动更多家长和家庭参与垃圾分类,实现“小手拉大手”。街道负责人认为,以孩子的未来和共同的家园为宣传主轴,特别能激发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利益攸关和环境共同体意识,营造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小区内的垃圾桶只有厨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两种。街道相关负责人解释,根本目标是方便居民参与,提高运行效率。再生资源通过绿猫APP可以实现“一键呼叫、20分钟上门”,下午1点至晚9点,居民都可以通过“绿猫”APP呼叫上门回收废品,更加方便快捷。实践看来,这种方式门槛低、上手快,不会让居民因为太复杂望而却步,也能较好地节省财政资金。

  据了解,在2016年初,东花市街道作为垃圾分类示范街道,就在北里西区社区选择5栋居民楼共518户居民试点开展垃圾分类资源化减量工作。经过近2年的摸索,最终确定了将“资源回收、干湿分开”作为重点突破口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厨余垃圾分类体系”两网融合运行模式。2018年引进专业企业天天洁公司,参与垃圾分类体系的建设和运行。一年多来,再生资源达到回收量1500吨,厨余垃圾分出量合计1800.3吨,月厨余垃圾分出量从最初每月60吨上升到现在每月150吨以上,近三个月厨余垃圾平均分出率达到了16.6%。

  东花市街道环卫工作负责人杨荣喜说,垃圾分类最重要的是做人的工作,以认知的改变促进行为和习惯的改变,要让居民从内心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垃圾产生者的责任,认识到共同维护环境的紧迫性,进而付诸行动并带动他人。同时,也要借助推动垃圾分类的契机,增加社区连接和人际互动,促进更多人参与社区共建。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6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