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国家级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走出新路
 
来源:广西日报        发稿时间:2019-05-25 23:39:19        发稿编辑:影子
  山川秀丽,千金不换,对于有着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中国而言,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关乎社稷民生。近年来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治土”迫在眉睫。

  2016年,

河池市被列为全国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在土壤污染防治基础薄弱、问题复杂且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河池市创新探索出了一种走在全国前沿的土壤污染防治新模式,给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带来可观效益,也给全国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可推广复制的新“样本”经验。

  1“治土”曾是当地政府的“心病”

  4月29日上午,记者一行驱车来到南丹县里湖乡一处偏僻的山坳。这里曾是者乐砒霜厂原址,如今成为了当地砒霜旧址遗留废渣示范处置项目所在地。

  “这里填埋了2万多吨高风险污染物。”南丹县环境保护局项目办主任吴丹说。南丹县上世纪90年代关停的5个砒霜厂旧址遗留堆积的废渣中砷、镉等污染物浓度较高毒性较强,对周围生态和人畜安全构成一定威胁,但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悬而未决。

  直到近两年,该项目才得以采用类似于日本福岛核辐射污染土等废弃物填埋的前沿先进技术,对其中的高、中风险污染物和高浸出风险污染土壤等分别进行了刚性填埋、阻隔填埋等处置。项目建设完成后,可以稳定和减少土壤中的重金属,防止重金属污染周围地表水、地下水及进入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从而了却了当地政府多年来的一个心病。

  河池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有色金属采选冶炼活动始于宋朝,盛于近代,从20世纪80年代起,集体、个体矿产资源采选冶炼活动几乎失控,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深、范围广,区域环境风险隐患十分突出。

  “十二五”期间,在中央、自治区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下,河池市实施了一系列的“治土”举措,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没有整体规划,不能从全局或区域、流域层面评估识别土壤环境风险,前期投入少,治理成本差异大,工程质量参差不齐,上下游项目无法有效衔接,体制不完善和缺人、缺钱、缺技术等突出问题。

  2“河池模式”大胆创新

  土壤污染防治形势的严峻和过往“治土”的“切肤之痛”,让科学、精准打好“净土”保卫战提上日程。2016年5月28日,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印发并开始实施。至此,一套为改善我国土壤环境质量而“量身定制”的法规诞生。

  基于河池市的现状和经济发展的内生需求,2016年,河池市被国务院纳入《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按照国家对先行区“工作先行、制度先行、模式先行”的总体要求,开启了一条河池特色的“治土”新征程。

  河池市土壤污染防治以铅、砷、镉等重金属为治理重点,在这方面,之前国内并无成功经验可循。而且,该市属于喀斯特地貌特征,污染现状的严重性和水土统筹治理的复杂性,加大了先行区建设项目的系统设计的难度。

  如何在管理模式、体制机制、技术路线等方面创新找到一条突破口?他们提出了治理项目前期工作总承包,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

  近年来,河池市通过先行先试和探索创新,最终形成一整套土壤环境管理“总设计师+政府管家+专业智库”的“河池模式”。其中,邀请生态环境部固管中心作为技术支撑的“总设计师”,对先行区建设模式进行顶层设计,编制出台了相关方案,确定了先行区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各部门职责和分工;邀请74名国内知名专家率先在全国组建“国家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河池)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外脑智库”作用,对先行区建设及项目实施进行指导和技术把关。而具体项目则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总承包单位,让中节能中咨环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当“政府管家”,垫资组织先行区项目前期技术服务工作。

  在生态环境部门业内专家看来,河池这一新模式弥补了当地缺人、缺钱、缺技术的短板,避免了过去项目中常见的“萝卜招标”和“采购黑洞”,同时实施“工程监理+环境监理”的双监理模式,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从而使河池市先行区项目建设走上了全面科学、高效有序的“快车道”。

  一组数据显示,2016-2018年,河池市共获得中央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专项资金7.8亿元,支持40个项目建设。其中,2018年河池市入选生态环境部中央储备库A类项目21个,数量占全区总量的81%,其申报与入选A类库比例为100%,在生态环境部中央储备库土壤类入库项目评选上创下一个全国新纪录;通过创新砒霜厂历史遗址治理项目,探索出砷污染防控等先进技术,成为全国首创并获肯定。

  目前,河池市26处砒霜厂遗址治理和风险管控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其中,在金城江、南丹、都安、东兰等县(区)的砒霜旧址遗留危险废渣处置项目中,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刚性填埋技术就地填埋,因此大量节约了清挖、转移运输等方面的成本,为国家节约了数千万元资金。

  据生态环境部调研评估组反馈,从全国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工作进展横向对比来看,河池市在建设方案备案、组织实施方式、制度建设、项目实施等方面完成较好,建立了历史遗留砒霜厂、河道场地、受污染耕地环境调查与治理3大技术体系。初步探索形成了具有西南喀斯特地貌高背景地区可复制、可推广的土壤污染防治模式,为消除区域土壤风险系统性风险、推动区域土壤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参照案例。

  3不毛之地重焕生机

  由于种种原因,河池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不仅涉及因工矿采选行业造成的土壤污染,还涉及因灾被污染的耕地。

  2001年6月,环江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造成山洪暴发,大环江河上游选矿企业的尾矿库被洪水冲垮,大量富含铅、砷、镉等重金属的矿渣被冲到了下游沿岸上万亩耕地上,土壤受到严重污染,两岸20万居民的农产品安全和身心健康受到威胁。

  2005年以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持续支持下,广西的第一个土壤修复工程——大环江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项目,通过植物萃取、植物阻隔、间套作修复模式和化学修复等技术,共计修复涉及大安等3个乡镇7个行政村的1280亩污染农田。农户在治理好的农田种植桑树发展桑蚕产业,大大提高了经济收入。按照20年、50年中长期农业收益计算,修复后的1280亩农田可产生经济收入1.56亿元和3.9亿元。

  山水无言万物生,草色青青烟雨朦。在环江大安乡大安社区一大片耕地里,郁郁葱葱的桑园映入眼帘,很难想象,这片被重金属污染过的土地,曾经几乎寸草不生,如今又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下一步,我们将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力争到2020年,达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79.0%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5%,历史遗留尾矿库整治率不低60%的目标。”河池市副市长钟洪满怀信心地说。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6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