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王桥:“星地协调”守住生态保护红线
 
来源:环境与生活        发稿时间:2019-01-15 11:51:59        发稿编辑:影子

【截至9月6日,我国已有15个省(区、直辖市)公布了“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生态保护红线划出来之后,如何确保红线守得住?就此,记者采访了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王桥。王主任告诉记者,生态保护红线接下来的全面监管,离不开“星地协调”。】

  • 图: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王桥

首先要形成监管能力

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下简称“卫星中心”)业务大楼,位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永丰产业基地丰德东路。8月27日下午,记者来到卫星中心。一说起生态保护红线,中心的王桥主任就向记者强调,作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生态保护红线一旦划定就不能随意减少。而要确保红线的刚性,就需要用卫星与航空遥感技术等手段,建设生态环境遥感监管体系。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为决策提供支撑。

那么,红线划定以后该如何监管?王桥解释说:“我们在国家发改委支持下,正在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卫星中心是这个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单位。红线划定以后,卫星中心要对红线的保护成效、保护情况和破坏情况,包括人类活动的干扰、生态风险等进行监管,还要负责配合红线的考核、绩效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王桥认为:“在监管平台建设上,我们主要做这么几件事。首先是要形成能力,监管手段主要是卫星遥感。这个系统包括了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未来还有一些地面的实验系统、无人机系统等。”

“星地协调”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走进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 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办公大楼 邱佳/摄

一旦划定,不得越红线半步

王桥主任强调:“接下来,生态保护红线将是生态监管的一个重要抓手。红线一旦划定,不准越雷池半步,这么严格的要求,咱们得有手段啊!实际上,这个平台对增强我们的监管能力,将起到很大作用。”

随后,王桥主任向记者详述了监管的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也就是核心的层面——在划定红线以后,对保护区里的人类活动,包括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等方面进行监管。第二个层面,就是对红线区内的生态系统状况的监管,包括生态系统的功能、质量、问题、格局以及变化情况等。第三个层面,还要关注红线区内的风险,风险分为两种,一种叫累积风险,另一种是突发性风险。累积风险就是长期的生态问题累积形成的生态破坏;突发性风险就是自然灾害突发导致的植被变化。而累积风险的原因,可能是长期的污染、自然资源的开发、矿产的开发等。”

那么,各地红线保护得怎样该如何评估?王桥主任说:“除了风险,我们最关注的就是评估。地方政府在区域内保护得效果究竟如何?生态服务功能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都要有定期的评估。所以,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这个项目,不仅仅是能力建设,更要形成一个业务体系。红线到底应该怎么监管?怎么评估?都需要有一个规范性的体系。”

“星地协调”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走进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 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大厅里绿意盎然,中间摆放着卫星模型。 邱佳/摄

为环境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环境遥感监测,是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利用遥感图像可迅速、周期性地获取大区域地球物理信息,从而为大范围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2010年,当时的环境保护部建成了卫星中心业务大楼,构建了卫星环境应用系统,使我国首次拥有了集卫星数据获取、加工、提取、综合分析于一体的卫星环境应用平台,为环境遥感监测的业务化运行提供了数据保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桥主任还介绍了卫星中心的机构设置。卫星中心下设9个部门,分别是办公室、综合业务部、运行管理部、航空遥感部、水环境遥感部、大气环境遥感部、生态环境遥感部、环评与规划遥感部和财务组。其中的业务部门分别负责气、水、生态、土壤、固体废物及流域区域的卫星环境遥感监测。此外,卫星中心在承担全国生态质量状况遥感评估的同时,还在积极开展无人机的航空环境遥感工作。

盯紧水气,扩大监测范围

环境遥感监测业务跨越这么多不同领域,卫星中心是怎么做到的?王主任解释:“其实,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在支持(环境)部里、服务部里的工作,所以我们的业务面也是随着部里工作的需求一点点扩展的。”

王桥以水的遥感监测为例,向记者详述了卫星遥感监测的优点:“优点就是动态监测,其监测范围大、效率高、连续性强,更加快捷。在水这一块,做遥感监测关注的就是大型水体的富营养化、水华等,面源污染关注的是饮用水源地,这都是卫星中心的业务范围,还包括流域生态等等。”

即将入秋,华北农事活动逐渐进入活跃期,不少地方的农田可能又要升起焚烧秸秆的浓烟了。记者问,卫星中心对此是如何进行监管的?王桥答道:“针对秸秆焚烧的情况,我们往年会推出日报、周报。在大气方面,我们也关注全国的雾霾情况,包括PM2.5和PM10颗粒物的空间浓度分布。同时还关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下一步还要继续关注温室气体,未来会加强对臭氧、甲烷的关注。所以,卫星中心的工作都是连续性的,一步一步提升自身的能力,扩大遥感监测的范围。”

锁定罪证,破坏行为难逃天眼

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现在很难逃过卫星遥感的“天眼”了。根据国家生态保护管理需要,自2016年起,卫星中心已经实现了每年两次、对400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遥感动态监测。

王桥主任耐心地解释:“我们通过卫星在一年之内看两次,然后再进行比对,问题就无处遁形。原来是草地的区域,后来变成耕地了;原来是林地的区域,后来用来盖房子了。这些都是一目了然的。我们通过对自然保护区同时相、不同年份遥感影像的比对分析,就可以判断出哪些地方出了问题。此外,卫星遥感监测还可以锁定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的证据,目前在保护区综合监管方面已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前段时间举国皆知的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事件,我们就是靠卫星第一时间锁定非法开采矿山的证据,及时呈报上级管理部门,作为责任追究铁证的。”

“星地协调”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走进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 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的卫星模型 邱佳/摄

列问题清单,标出经纬度

那么,卫星中心未来如何进一步为环境监察管理提供服务?王桥主任说:“列出问题清单,应该是一个主要业务,可以实时发现红线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直接给监察执法的部门。清单会非常详细地告诉监察人员,红线里面什么地方有问题,属于哪一类的问题,把经纬度都标出来。监察执法部门拿到这个问题清单之后,地面的督察人员、执法人员就可以直接去检查。红线区域的面积很大,仅靠地面上的人去巡视是很难覆盖的,如何及时发现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就是我们要做的主要产品。”

除了为环境监察提供服务,卫星中心还要对数据进行整合、统计和分析。王桥笑着说:“我们的工作量很大,列出问题清单其实只是我们的一小块业务,卫星中心还要做各类的监测报告,小到日报、周报,大到5年的分析报告,卫星中心的工作人员虽然不多,但个个都是精英战士。”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6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