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涛:环保走向水落石出的时代
 
来源:中国水网        发稿时间:2018-02-13 07:18:30        发稿编辑:影子
  随着国家及民众对居住环境的日益重视,环境治理需求被进一步释放。政策出台、项目不断,企业规模稳步增加,在很多人看来,环境产业已呈现出了“火热”状态。而在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看来,当前的环境市场正如早春时节,看似阳光明媚,身在其中的人却能感到寒冷。在近日举办的“E20环境产业圈层闭门年会暨E20俱乐部企业家迎春私享会中,薛涛分享了他对新阶段环境产业发展态势的思考。

  本文根据薛涛发言内容整理,

未经本人审阅。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2017年环保产业所处的环境和我自己的感知情况,我用了“春江水暖谁先知,问渠那得清如许”来形容。

  几年来总体而言我们环保产业称得上是最好的年代,但是企业家们也还是经常觉得缺少方向,时常感到困难和机遇交织在一起。2017年这个冬季和2018年即将来到的春天,很多东西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看到,在这样一个变动中,优秀的企业家的心是恒定的。如果企业家能够做到心定,找到大的方向,外部的变化不会阻挡企业进步的脚步。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重要主题。

  这次十九大的精神让人想起那部很火的电视剧的名字——“人民的名义”,党在强调不忘初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此为前提,落实到环保产业的就是我们说的天蓝、地绿、水清。追寻这个核心的要义,就是企业家制定战略的最根本出发点。即便要面对生存和发展的压力,环保企业家也是非常幸福的,因为我们环保行业是造福于人民的。企业家能否真正将这个美好的目的实现,决定了企业长期发展的顺利与否。

  在十九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绿色转型的方向下,中国的环保发展之路到底在哪里,值得我们思考。很多事物已经无法用简单的照搬西方经验,比如说PPP的方向在哪里,垃圾分类到底能不能做?环保行业中目前依然存在大量的关系市场、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到哪一天能够解决?就像刚才前面说的,看起来春江水暖,但实际上和南方雪中的冬季一样,虽然变得很美但寒冷。

  环境产业走入水落石出的时代

  客观地说,前三年,环境产业的很多商机很多是得益于泡沫化的,但到今年年底,A方阵企业都感受到了金融系统的整肃以及金融市场去杠杆的变化。此外,这一年,环保监管力度非常大,北京PM2.5治理的年度成绩几乎接近2020年的规划目标。为什么说是一个水落石出的年代?因为我们看到除了运动化、行政化、短期化的行为以外,国家还希望建立更多的长效机制,因而各项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在2017年,产业主要有以下几项特征:

  环保督查常态化。E20环境平台总结出的2017年环保十大新闻中的头条,就是环保督查的常态化。这一年拘留了1527人,问责18199人,约谈党政干部18448人。此外,还有13.5万的信访举报, 14.3亿的环保罚款。地方政府面临的环保督查压力非常大。在督查常态化的情况下,对于环保企业来说,既是机会也是压力。

  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化排污者责任。目前,已为15个行业发下了1106张许可证,其中,环保部的重点督查行业——造纸行业下发张数最多,有209张,占18.9%;农副食品加工业有10张,占0.9%。同时,核发通过率却呈现相反的态势:核发张数最少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和制革行业,申报通过率达100%;许可证张数多的印染行业,核发通过率却最低,只有47.44%。真正能把环保做好的企业才能获得排污许可证,这也是政策为环境产业释放的需求和红利。排污许可证的长效机制配合短期的环保督查,背后的大背景是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之路,党将发挥决定性作用。

  信息公开逐步推进。个人认为,信息公开是环境监管制度中一个重要的补充因素,这部分在未来会得到不断加强,而且这方面的改革其实在国家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在同步展开。目前,政府财政预算的公开越来越做得彻底,环保部、住建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要求环境设施向民众公开,财政部PPP数据也在逐步公开。所有的改革方向都在指向通过公开约束政府自身的治理行为、公共服务行为和所参与的经济行为。不但是政府信息正走向全面公开,企业信息也是,甚至个人行为也在收到信息网络完善下的监管。信息公开不但约束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行为,同时也加强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规范性和自律性。

  另外,国家在做信用体系大数据的建设下,来自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最新技术,为环保企业带来了很大影响。跟垃圾焚烧行业直接相关的是“装树联”的工作。“装树联”工作从2017年开展,现在400多个厂实现了实时监控、信息公开。长期以来,垃圾焚烧行业的争议点就是排放是否达标,现在“装树联”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还不能完全监管飞灰是否得到了妥善处理,但未来两到三年内,这张大网将越来越紧。

  环保税的实施。环保税是国家从顶层结构出发,为环境长效机制建设规划的重要制度。费改税强制征收会为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因而将强化地方政府环保监管的动力,促进企业的绿色化转型。这将带来检测、监测、危废处理等第三方市场的加速释放,在此,E20提醒所有的环保企业,要在战略发展上更重视技术和运营、长效、稳定。我们还关注到,环保工业企业在绿色化转型过程中,在内部绿色制造、绿色生产方面的投入非常大,在这波政策红利中,环保企业如果只做末端治理,不能全面参与到工业企业的绿色化进程中间,会有被排异的风险。

  GEP考核箭在弦上。秋天的时候,E20在黄山开了一次论坛,其中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GEP。GEP代表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是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标准委员会、中国中科院等联合推出的概念体系。部委将联合制定《GEP核算技术规范》,把GEP纳入生态文明目标考核体系。我们观察到,垃圾分类和后端的资源化、有机物的还田等内容也将会是GEP中的细节考核目标,这个目标将会改变我们对垃圾分类价值评估的看法。垃圾分类直观上带来成本的增加,而在将来GEP中进行考核的时候,这块费用如何消化,也是我们做环卫、做垃圾末端治理的企业需要思考的方向。

  PPP规范化、去杠杆、地方债。近年来,PPP大潮来得太快太急。去年9月份,我总结了史部长讲话里对不规范PPP所出现的“三化”问题:短期工程化、融资债务化、边界模糊化。这三个方面违背了PPP推出的初衷。我们面临着空前复杂的环境,任何一类改革都可能会受到利益集团的捆绑、部委关系的制约、政策之间的相互冲突、各主体不能完全沟通带来的动作变形等。改革进入深水区,但规范化工作也在不断推进。国家接连发布了PPP相关规范文件,用以加强PPP资本金来源监管、避免工程导向、钢化10%约束、绩效捆绑30%等。

  PPP规范化,强调效果的输出,强度运营的特点。如果环境治理企业不能实现长期的环境治理效果的达成,则企业获得的利润、增长的动力都将是不稳定的。PFI项目的减少也与政府降杠杆、资管六条带来资本金募集压力等因素有关。这次PPP规范对参与城市河道、海绵城市、地下管廊等面源的企业产生了影响。这次PPP规范中,受冲击最小的是固废领域,因为固废行业运营属性非常强;相对保守一些、不涉及水环境PFI业务的水务运营企业,受到的影响也较小。

  环保企业IPO。在去年,环境产业在资本市场有很多喜报,很多环保公司成功上市,在去年9月份之前,整个IPO通过率是83%,环保的IPO通过率是87.5%。9月之后有了很多调整,IPO整体通过率降到51%,环保IPO通过率则低于整体,降至20%。到今年1月份,还出现了七否六、五否四的情况。这些变化,并非因为规则改变了,而是有一些法规所要求的规则我们一直不把它当回事儿。举个例子,在这次被否决和延期的案例中,有一个原因是因为BOT项目在获得时,没有经过公开竞争程序,这个坑是没法补的。类似的规则,现在国家出台了很多文件,要求公开竞争的程序。以前,我们没把项目的一些不规范当回事儿,但从IPO趋势看,个人觉得市场将走向是长期规范化。

  激荡十年的系统化变革之路

  目前,国家水固气三大战役初见成效,但也存在需要思考的地方:水十条阶段考核前景并不乐观;土十条将全面实施,投资规模统计5.7万亿,钱从哪里来?大气十条初战告捷,但与天气情况的变化有一定关系。可见,在每一个初见成效的战役背后,还有其即将到来的挑战。

  在去年9月份展开的大的改革环境下,未来十年中国将走向系统化变革之路,这个变革之路必然是激荡的。在系列变动中,可以看到一些脉络,这将是环境企业制定战略的时候很重要的思考点,我将其总结为综合和循环。

  一是综合。黑臭水体治理号称完成53%,还有将近1000条没有完成。完成的1100条是通过PPP模式,能否在后面的绩效考核中稳定达标还需观望。在财政部要求30%投资绩效捆绑以后,资本市场是否依然会认为社会资本所参与黑臭水体的项目回款足够安全?此外,总体来说,黑臭水体是高度集成化的综合的任务,一个城市的黑臭水体治理,需要系统的解决方案。

  村镇环境治理也排到了政府工作中的靠前位置,各地纷纷推出了大量的农村污水治理标准。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垃圾和污水也需要综合考虑、同时治理。大量资金投入的、分散的农村污水治理的设施如何确保系统健康长效地运营,也是考量治理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环卫市场,大量的项目机会出现。在环卫市场中,同样强调整个系统的重新构建,包括分选和资源化的所有措施,还需要考虑跟焚烧场,前端中转站的协同关系。除此以外,垃圾焚烧企业也能感觉到,前端大量的环卫市场化对于焚烧厂垃圾来源的影响。总体来看,环卫智慧、环卫市场化、环卫装备化促成了各地政府把分散的环卫工作综合起来打包起来,该趋势与垃圾分类相结合,将对产业的未来产生长远的影响。

  二是循环。垃圾分类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希望在每一个细节上能产生循环,垃圾分类本身需要是系统化的方向,希望在有机物、装修垃圾、建筑垃圾、其他面源垃圾和工业垃圾形成长效的循环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是生态的。

  在农村治理领域,200个县的养殖、种植、农业相结合也是一个痛点,如果在这些痛点上,公司不能够将自身的商业模式重新打造,也将会在未来面临停滞增长的局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非常重要的方向。

  去年危废领域火了起来,也有一些企业受到了监管的重伤。相信在2018年到2020年之间,危废行业中事故曝光还会继续增多,因为这个行业技术不够成熟,资源化的能力相对较低。2017年在资本的力量的催生下,并购加速,但并购中对前期的调查、对潜在运营和环境风险的识别,还没有到位。我们只不过在享受供不应求时代的高利润,这个利润即便能够在一、两年回收成本,但一定不是长久的。除了危废行业稳定运营、达标运营以外,我们认为,危废行业中很多的细分领域的循环化,包括废油、有机溶剂、重金属废物、废酸等细分领域的循环利用,将是极有前途的,值得危废行业重点关注。

  问渠哪得清如许?

  我们看到了大的方向,相信企业家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选择。总的来说,上述所有的因素中,我们最关注的就是环保制度进一步的规范化。其中,企业家的战略依然是坚持自身两核心一增量的主要方向,也包括以效果为导向,真正注重运营而不是简单的工程利润。加快技术做好资源化,以及稳定达标、节能降耗,对二氧化碳排放和能量排放进行考核,这都是国家在制度上进行的不断调整的鼓励方向,这也是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上需要重要思考的东西。

  对于已经具有资本能力的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可以跟缺乏技术的企业加强并购合作,但在IPO高度紧缩的情况下对资本力量的谨慎使用也是企业需要关注的内容。此外,生态文明考核下,很多仅仅擅长做简单末端治理的企业会在未来处于不利局面,这个不利的局面可能来自很多种因素,包括费用太高、监管风险、GEP考核挤压下的空间及利润下降等。因此系统化的资源循环永远是技术企业、运营企业选择中重要的思考的战略方向。

  回归初心,十九大给我们重要感知是政府越来越重视民众的感知。以前,环保企业倾向于认为自己的to B的性质,没太考虑to C的问题,以后环保企业也必将更注重民众的感知,因为民众感知会带来其它很多延伸的收益,这是环保企业家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

  在这样的政策重构和动荡期,E20在今年将进一步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也尽力把政策背后的趋势和矛盾分享给企业家,也把市场上更多的格局、潜在的需求、竞争的方向和态势等信息,用内部专属报告的方式分享给各位会员企业家,希望成为企业家和战略部门的工具书;另外,我们会更多地发挥自己的舆论监督和政策建议的作用,在中央各部委的政策制定和落地过程中,提供更多的帮助。此外,E20还希望通过数据、评选,向资本市场提供优秀环保企业的指南针、地图,帮助资本市场更看懂环保企业,同时把优秀的环保企业带到地方政府和资本市场,尤其是在这样动荡的大变局下尽力理清行业迷局。2018年,我们衷心希望环保企业家们得到更大的发展,祝大家新年吉祥,谢谢各位!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6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