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洁环保网
 
“垃圾减量”之路如何走
 
来源:解放日报        发稿时间:2011-01-25 10:39:03        发稿编辑:影子
  本报记者 沈轶伦 简工博

  上海“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末时争取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控制在每天0.8千克左右,

比2000年减少50%以上的目标。作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上海从1995年就开始按照 “有机”和“无机”的分类方式开展试点,然而至今大部分居民还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垃圾分类”,究竟还要跨过几道槛才能真正在上海实现?两会期间,一袋看似不上大雅之堂的垃圾,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垃圾为何难减量

  “有朝一日我们的城市会成为‘垃圾中的小岛’吗?”夏希纳代表忧心忡忡:上海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加快,但是垃圾的产生量也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2010年初步统计,每天产生生活垃圾就有2000吨。

  上海“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垃圾管理探索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管理中存在“重末端建设、轻源头管理,重线条管理、轻合力推进,重行政管理、轻激励政策,重专业管理、轻社会参与”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三化”的推进。

  会诊上述问题,徐钧健代表认为,相关管理法规不健全和缺乏相应的评估、监督机制这三个原因使得目前垃圾分类工作效果很难保证。丁明代表认为“大部分社区垃圾还是混合投放,分类收集容器不全、分类标识不明显、收集管理不规范,致使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三种垃圾不足收运垃圾总量的3%。”

  在夏希纳代表看来,财政问题同样造成“垃圾减量”之路梗阻,“如果垃圾减量后财政经费也减量,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难以调动垃圾处置企业和居民的积极性。”

  习惯为何难养成

  市人大的一份调研显示,目前上海大多数居民并不知道“垃圾减量化”这一名词。而且居民普遍认为,垃圾分类的主要责任应该由政府承担。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国家、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都是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与综合处置的责任主体,只是在承担责任的内容与阶段上有所不同。

  市妇联的一份议案提出 “小区居民是生活垃圾投放的重要主体之一,建议将违反生活垃圾投放的居民,纳入城管执法部门的管理范畴。同时,根据有物业管理的居住区、无物业管理的居住区、单位(企事业单位、学校、宾馆等)、公共场所(饮食街等)四类标准,明确城市生活垃圾的责任人。”

  明确主体才能明确责任。对此,厉明代表建议明确市民违反垃圾分类投放义务的处罚责任。另外,细化规定市民对于特定种类的垃圾应承担不同的投放和处置义务。

  市妇联还建议,将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接轨,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和垃圾分类的居民可获得相应积分,并可凭积分兑换所需用品。丁明代表建议,把创建文明社区工作与垃圾减量工作结合起来考核。

  管理为何难跟进

  一些居民担心,自己在家里把垃圾一袋袋分类投放到小区垃圾桶,但是后来发现环卫工人清运时不分类,所有垃圾被混装上车,最后还是被混在一起填埋或者焚烧。垃圾分类涉及环卫管理、资源回收产业管理、环保监管、土地规划、城管执法等多个部门,后续管理中一旦不同部门不能衔接,最后挫伤的是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一些代表委员指出,若要实现垃圾减量,不仅关乎市民素养,更要理清管理体制,使涉及垃圾处理的各相关部门能协调合作。

  夏希纳代表建议:“由市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成立由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公安局,质量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局,卫生局,农委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组成餐厨垃圾监管联席会议,进一步明确管理责任和管理区域,研究协调解决疑难问题,形成条块结合的管理格局,将餐厨垃圾的管理纳入各区县政府的绩效考核,作为指标之一。”

  一些代表还建议,可以在政府行政机构和重要公共场所先行先试开展“减少垃圾、回收可利用资源推进活动”,设置“标志”设施,着力推动此项工作,实现“以点带面”的社会效应。同时,制定和完善有关废弃物处理以及清扫规定,制定相应配套的规范和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奖励机制,以完善回收垃圾合理分流的工作流程,达到科学利用的目的。

  百姓心声

  他们能做到,为何我们不行

  浦东新区北蔡镇居民 方怡

  几年前去韩国旅游时发现,他们的居民小区垃圾桶有二十几个,分门别类,非常细致。而且他们的居民倒垃圾时,各式各样的垃圾分得清清楚楚。厨余垃圾也有专门的垃圾桶收装。而且居民倒垃圾时甚至会把一些垃圾简单清理,以保持社区卫生。可是回到上海,很多小区就一个垃圾桶,大家把垃圾用塑料袋扎一扎就混在一起,有时甚至就扔在垃圾桶旁边。垃圾减量,居民还大有可为。

  在国外的街道上还有个感觉,垃圾箱实在太少了,原来垃圾处理是要收费的,大家出门时就带一个袋子专门装垃圾,回家后再处理。政府在引导上也有可为的空间,鼓励和督促市民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

  日前,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共同开展“促进上海生活垃圾‘三化’管理工作对策研究”,根据研究,本市居民生活垃圾有望形成“2种分类,3种收集”的科学分类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垃圾按照 “厨余果皮、其他垃圾”2类投放。另外,日常收集、日产日清;特种垃圾定点投放,专项收集、定期收运;废品从源头纳入废品回收体系此3类收集。

  由于本市目前面临生活垃圾的刚性增长与垃圾处置能力间的矛盾,有关部门表示将建立以“家庭厨余果皮专项收集”为核心的社区管理模式。期间,对厨余果皮垃圾专项收集采用“以桶换桶”的收集方式和“生化机就地处理”、“集中资源化处置”的处理方式推进。同时,由物业或居委会组织一支以保洁员为主的分拣队伍、以及一支属地化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志愿者队伍。该项工作将在上海部分小区先行试点,试点成熟后在全市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