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洁环保平台
 
北京市大学垃圾分类可行性研究
 
来源:网易        发稿时间:2010-03-15 11:28:28        发稿编辑:影子
  摘要:高校校园内产生的垃圾有着它独特的特点,比如种类繁多、区域集中性强、垃圾分类、投放垃圾的主体多为高等知识分子等特点。然而目前大学校园内垃圾分类现状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描述,我们于2008年7月——9月对北京十所高校进行了走访调查,了解到现在大学校园内的垃圾分类的不良情况。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走访后勤工作人员,分析阻碍高校内垃圾分类的“瓶颈”,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意见。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垃圾分类现状、施行程度、改善

  一、调研背景

  1957年十月十二日的《北京日报》醒目地登载着这样一则报导:“本市城区就要全面实行垃圾分类收集的办法。目前,西城区和西单区已经全面实行了这一办法,崇文区已经进行垃圾分类的试点,就要在全区推行。前门区、东四区在本月进行试点,在本月内或明年初在全区推广。各区在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办法或进行试点的时候,都注意了宣传教育工作。他们利用组织展览会、参观、给街道积极分子讲课、印发宣传提纲和开群众片会等办法,向群众深入地讲清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的好处。由于群众认识到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对工农业建设和改善环境卫生都有好处的事情,都积极支持。在实行垃圾分类的办法之后,群众创造了许多管理垃圾站的办法。西单区北闹市口有一个居民叫朱玉山,已经七十多岁了,他对推行垃圾收集工作很热心。从五月间开始这项工作已来,他每天晚上都在群众抬出垃圾箱的时候,逐箱看,发现谁家的垃圾没有分清,就去向人家讲解。通过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的办法,很多地区消除了乱往地上倒垃圾的现象。根据调查,在实行垃圾分类收集的地区里,绝大部分居民都能按要求倒垃圾。西四区99%的住户能经常保持把垃圾分清。”

  这篇《北京日报》还介绍说,当时的垃圾被分成三类,一、破布头、烂铜铁、玻璃和书报全部回收再生;二、煤渣、破碗盆用来制砖铺路;三、菜根菜叶、鸡肠鱼肚、蛋壳鸡毛及落叶杂草沤成了成本低、肥效高的好肥料。垃圾分类收集后大大减少了蝇蛆的孽生,改善了环境卫生。

  七十年代中期,受到垃圾问题困扰的西方国家人士在中国发现了垃圾分类回收、变废为宝的办法,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成功地解决了垃圾问题的国家。

  1996年8月,垃圾分类回收随着访问学者——廖晓义女士从美国带回了中国,在廖女士领导的民间环保组织(NGO)倡导下,全国妇联办公楼、北京西城区大乘巷家委会及如“山 诺会”等大学环保社团和中小学等开始了自发性的垃圾分类回收工作。1996年12月15日,北京西城区大乘巷的居民在民间组织地球村的帮助下,从这天起开始垃圾分类。最初的分类垃圾桶是家委会成员用省下的年终奖购置的。分类后的垃圾由家委会联系的小贩和企业来清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居民们从未中断。作为民间垃圾分类的小小的火种,大乘巷居民的行动燃发了许多公民的热情。

  1997年以来,北京的一些大学、中小学以及一些退休老人相继进行垃圾分类尝试。在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和一位从德国留学归来的女博士的帮助下,这些“手拉手地球村”的孩子们还用回收换来的钱建立了一所学校。

  北京市民和孩子们的行为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宣武区环卫局率先行动,于1997年秋季开始宣武区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的试点工作。宣武区文明办和街道以及民间组织地球村给予积极配合。

  1999年4月23日,宣武区白纸坊的建功南里小区社区像过节一样热闹,中国首家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正式启动。从这天起,居民将改变垃圾混扔的方式而按照有机类,无机类和弃土类分类投放,政府环卫部门改变混运的方式而分类清运,分拣和回收。它意味着在这里丢失多年的老传统,终于被拣了回来。

  从1999年至今,官方没有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垃圾分类的现状。

  二、国内外垃圾分类现状及研究现状

  就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状况来说,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并有广泛的普及度,此外还有专门的政府部门以及一些专门的公司执行垃圾分类。对于外国的居民来说,垃圾分类投放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很普遍,分类的观念已十分深入。以下是一些例子:

  1、欧盟:随意乱倒垃圾是犯罪

  在欧盟的一些村庄里,张贴着“随意乱倒垃圾是犯罪,此类行为将记录在案”的告示。而同样,如果地方政府不能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垃圾收集的服务或不按分区规划管理新住宅的开发,也将受到农村社区居民的起诉。

  欧盟所有的农村社区生活垃圾都由市政当局集中收集和处理。垃圾箱和垃圾收集处理的费用由地方政府征收的房地产税及其他税收支付。

  农民家中一般有两个不同颜色的垃圾箱,一个装有机垃圾,另一个装无机垃圾。收取垃圾时,工作人员如果发现没有按规则对垃圾进行分类,或把不适当的东西放到垃圾里,将会拒绝收集这些垃圾箱甚至罚款。

  2、美国:垃圾公司深入乡村

  美国农村的垃圾处理,一般由规模不大的家庭公司来承担。公司的员工也是农民,他们开着小垃圾车,到各家各户收取垃圾,同时也收取一定费用。

  而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带轮子的垃圾箱,每天早晨送到公路边,由专车带走分类垃圾。虽然美国的农民住得分散,但是,垃圾公司会深入到每个乡村的每个角落。

  具体来说美国对垃圾分类收集问题,采取大类粗分与部分居民分类相结合的方式。目前,美国有70%居民不分类混倒垃圾,约有30%的居民垃圾只分两类收集,一类是资源垃圾(玻璃、金属、塑料、纸类),另一类是其他垃圾。另外,美国政府对办公和校园垃圾,对园林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分别组织回收利用。

  3、日本:各种垃圾分类回收

  在日本,垃圾分类非常清楚,能回收的垃圾与生活垃圾都分开投放,各放其箱。

  在有些地方每周回收不同的垃圾,包括玻璃制品、不燃物质(塑料、橡胶、皮革等)、金属、家电等。这样的好处是,垃圾车装运同一种垃圾,可直接送到处理厂去处理,省工、省时。

  日本运送垃圾的垃圾车也很讲究,全部是自动封闭式、自动加压式的,装车的垃圾可以自动压实,易拉罐之类的废弃物可以压扁成片。

  相比之下,国内的状况就显得不容乐观,不仅是垃圾分类的实施不足,而且对于垃圾分类设施的合理化研究也不足。北京每年要产生500多万吨的生活垃圾。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城八区的生活垃圾物理成分中,11.07%为纸类垃圾、12.70%为塑料垃圾、0.27%为金属垃圾、2.46%为织物、1.76%为玻璃,这些垃圾都属于可回收垃圾。垃圾分类收集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操作起来困难重重,目前,有近半数的居民不能清楚地说出哪些垃圾属于可回收垃圾,许多人在回收过程中,对于垃圾分类的意义也依旧比较模糊。还有居民反映,相关部门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力度不大,对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也不够。

  据有关专家介绍,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等相关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依然有欠缺,这是垃圾分类在各城市屡遭尴尬的原因之一。而“社会上缺乏垃圾投放分类的氛围”,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暑期调研小组的直接感受。在学生们对于多个小区的抽样调查中,近95%的被调查垃圾桶是混装的。他们认为,虽然以宣武区为代表的一部分城区在推行垃圾分类投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于北京的其他城区,垃圾分类投放仍缺乏社会氛围,大部分居民还不能进行“大类粗放”式的分类投放。另外,他们提出,相关部门还应在垃圾桶的设置、厨余垃圾的处理等方面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一些合理有效的措施,使其更加符合经济性。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关于垃圾分类的调查研究,其中有很多针对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做的调查,也有许多关于生活分类应如何设置进行的研究。但就大学校园这个特定地点而言,国内虽也有一些研究,但大多是针对校园垃圾分类回收的可行性研究,研究了校园垃圾中都有那些是有回收可能性的,哪些垃圾回收的价值较大。还有针对大学校园内的垃圾回收现状及学生意愿的调查,以对垃圾校园分类回收提供改进意见。然而校园垃圾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区域性差别大,如宿舍、食堂、教室、居民区这些地点产生的垃圾种类有明显的差别。这引发了我们对于不同区域进行不同分类设置的价值和可能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立垃圾分类回收设施时,要进行不同地区的不同分类设置,以达到最优的分类回收状态。而不仅仅针对能否回收,回收价值,回收现状作片面研究。

  三、调查缘由

  北京人口密度大,产生垃圾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垃圾地点分散、处理困难,垃圾流动性大(即市内不同地区主要垃圾种类变化速度快),都构成了北京的垃圾的主要特点。作为首都,垃圾分类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有着比较长的历史。即使抛开50年前的垃圾分类,从1996年至今也有12年的垃圾分类过程。在这12年中,北京的垃圾分类经历了起步、高潮、降温三个阶段,因此有值得调查的特点。那这12年中在北京的某些特定的区域垃圾分类又进行得怎么样呢?我们怀着这样的疑惑寻找切入点。

  高校校园内产生的垃圾有着它独特的特点,比如种类繁多、区域集中性强、垃圾分类、投放垃圾的主体多为高等知识分子等特点。这不同于居民区内的垃圾种类庞杂,而且难以区分,对于大学内产生的垃圾,在功能区域划分的同时已将垃圾进行了初步分类,这就使得更精确的进一步分类具有了可行性。我们的目的就是了解大学校园内的垃圾回收状况,研究大学校园内有效的垃圾分类措施。高校内投放垃圾的主体为高等知识分子,他们代表目前最先进的思想和观念,也代表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他们对于垃圾分类的观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参考曾经前辈们的调研结果,我们发现垃圾分类的调研重要集中在社区,而高校的特殊性一直都不被人注意到,因此我们将高校这个区域作为我们的切入点。实现垃圾分类的三个要素是公众意识、公众知识水平以及现行的制度。上面已经提到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所具有的代表性,这里就不再细说。同样,他们的知识水平应该足以知道垃圾分类是正确的。所以调查的重点放在他们对于垃圾是否分类问题上的把握。除上述要调研的问题之外,学校的垃圾处理流程也在我们的调查范围内。垃圾分类要从源头做起,但不能只停留在源。头我们希望了解垃圾的最终处置,或是在某个地方垃圾的处置被简略化、粗劣化。在日常生活中,经过我们的观察发现,校园里的垃圾主要还是集中处理,并没有进行分类。我们的目的就是找出到底是在哪个环节的差错使得垃圾分类至今也没有得到切实的实施,并旨在提出优化的建议。

  四、 调查基本情况

  1、 时间及事件

  2008年7月21日――2008年8月15日,走访北京市内部分代表性重点高校,调查分类垃圾桶的设置情况。

  2008年8月16日――2008年 9月1日,向高校内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同时从后勤保洁人员获取垃圾分类的第一手资料。

  2008年9月1日――2008年9月3日,汇总调查结果,制作统计数据表。

  2008年9月4日――2008年9月5日,完成调研报告。

  2008年9月6日――2008年9月8日,征求环境学院部分老师的修改,修改并完成最终的调研报告。

  2、 调研方法

  (1)、重点调查:

  我们将选取有代表性的高校(功能区域划分明确、功能区域全民,有初步的垃圾分类或者没有垃圾分类设施)。

  我们将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而确定选取的重点单位及数量。二是要注意选取那些管理比较健全、统计工作基础较好的高校作为调查重点。

  (2)、抽样调查

  我们会首先对北京的高校垃圾回收情况通过抽样调查,了解垃圾回收利用的基本情况,了解校园内垃圾的主要种类依功能区的分布有什么不同,还了解学校的功能区通常是如何划分的,垃圾近似的归为同一区,从而找出功能明确、种类多的学校作为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重点分析

  (3)、实地调研。

  ①观察法:通过具体的实地走访观察垃圾分类回收的情况

  ②问卷法

  3、调查过程

  ⑴确立调查目的

  ⑵决定调查方法和架构

  调查方法的设计包括:问卷调查方式的选定、问卷设计、抽样设计、人员选择及访前训练。

  ⑶展开实地调查

  在确立了调查对象之后,根据掌握到的一手资料,设计问卷进行对校园宿舍区等处的问卷调查。并选派成员对各个区域的管理人员进行采访,并对特定区域进行观察调查。

  进行调查时,每天审核调查结果,掌握每天调查工作进度。进行此项工作时,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

  五、 调研结果

  (一) 高校的选择性调查

  最初选取高校时希望可以把高校按照功能区的划分从而进行分类,通过实地走访高校以后发现最初的功能区划分并不合理,现在把重新设计的调查结果展示如下。

  选择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10所高校。

  这10所高校在北京乃至全国有很强的代表性,从其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知识水平等方面都在北京高校的最前列,因此这10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有很强的说服力。

  

 

  表格说明:

  1、“校园内”:A为进行垃圾分类、B为没有进行垃圾分类、C为没有全部进行垃圾分类

  2、其他区域(“住宿区”):第一列表示校园内是否有这个区域,第二列为这个区域是否进行垃圾分类,第三列为备注。其他区域与其一致。

  由于食堂垃圾、教室垃圾、实验室(楼/区)垃圾的特殊性(食堂的垃圾主要是食物残渣、水等,教室的垃圾主要是废纸等,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回收,实验室(楼/区)的垃圾一般是实验材料的废料,需要专业的处理),在我们这次调研中,不做具体考虑。

  通过上面的调研结果显示,北京市高校内垃圾分类进行的程度并不是很高。在调研的10所学校中,有高达70%的高校没有设置分类垃圾桶,20%的高校没有完全设置分类垃圾桶,只有10%的高校进行了垃圾分类。虽然调研的学校的数量不是很大,但这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前面提到了10所学校的选择,所以如果这10所学校的统计结果尚且如此,其它的学校从各个方面来看也不会明显的有别于这些学校的结果。从目前的结果上来看北京的绝大部分高校没有进行或没有完全进行垃圾分类。

  (二) 宿舍区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我们在宿舍区域发放了80份调查问卷,从同学回收的意识、知识以及对现行的回收机制的看法来了解在有较为单一垃圾结构的宿舍区域为什么仍旧无法很好的做到规律的透明的实施,下面的表格中就是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出来的数据:

  发放问卷数:80

  有效问卷数:65

  第一个表格表明在受调查的65人中有23人满意校内的垃圾分类设施,另外42人则对此表示不满。第二个表格表明24人认为没有必要在校内设置不同的垃圾分类设施,他们的理由主要是:麻烦或是觉得即使这样做了也没有分类投放的意识,设了等于白设;剩下的41人认为在校内不同区域设置不同的垃圾分类设施是有必要的。我们可以看出,将近2/3的人对学校现有的垃圾分类设施不满意,而有2/3的人认为有必要在不同区域设置不同种类的垃圾分类设施,可见,垃圾分类设施的不完善无可置疑的成为实现垃圾分类的客观阻碍之一。

  从第三个表格可以看出65人中的56人认为纸类是可回收的,51认为金属是可回收的,分别有44人和43人认为玻璃和塑料是可回收的,剩下认为电池和有机质可回收的人则分别为28 和24人。可见,对于纸类和金属类的可回收性大家基本都认可,认为塑料和玻璃可回收的有大概2/3,只有大概1/3的人认为有机质和电池可回收。这里,我们就看出,关于哪些垃圾可回收这个问题,多数人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所以,向公众宣传垃圾的具体分类还是很必要的。

  第四个表格反映了大家对于垃圾分类回收现状的认识。有37人认为塑料没有得到有效回收,33人认为玻璃没有得到有效回收,认为金属、电池、纸张没有得到有效回收的则分别为8、16、2人。也就是说,有超过一半的人都认为塑料包装和玻璃没有得到有效的回收,这也表明了需要加大分类回收力度的对象——塑料及玻璃。表中也反映出纸张的回收重复利用率是很高的,而金属类和电池的回收情况也是不错的。这说明大家具备一定的垃圾分类回收意识。

  第五个表格反映出了大学宿舍内垃圾回收的主要途径是卖废品。65人中的51人都是通过卖废品的形式处理可回收垃圾的,剩下的14人则因为嫌麻烦或是因为没有这个意识而采取直接扔掉垃圾的方式。卖废品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垃圾回收的种类,因为收废品的对于回收的垃圾是有选择性的,主要是纸和易拉罐等。而且他们卖废品多数并不是随时可以的,一般要等收废品的来了才卖,所以卖废品的时间不固定,从一个月到半年不等。试想,若有一个完善的制度可以保证他们攒下的可回收垃圾及时得到处理,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将垃圾分类回收的行列中的。所以,建立健全垃圾回收的机制很有必要。

  第六和第七个表格反映了学生对于完善垃圾分类的看法。从调查情况来看,校园内垃圾分类回收的最大阻碍是投放意识不够,65人中的43人选择了这一选项;有约20认为后勤人员不负责阻碍了校园内的垃圾分类,17人认为原因在垃圾桶的数量不够,另有5人认为还有其他原因。也就是,66%的人认为垃圾分类回收的瓶颈在意识,另外各有30%左右的人认为原因在垃圾桶的数量和后勤人员的不负责。他们提出的改进意见则集中在设立固定回收点和在宿舍附近设立分类垃圾桶上。38人认为设立固定回收点有助于改善垃圾分类回收的尴尬现状;33人认为应在宿舍附近设立多种类分类垃圾桶,20人认为应提供更高的回收资金,19人认为应该增加垃圾回收人员。可见垃圾分类设施的不完善对于实现垃圾分类回收已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这也成为未来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只有在客观条件完善后,解决意识问题才会有作用。

  总的来说,大家对于垃圾分类的现状并不是很满意,大家都看到了现行的垃圾分类制度存在问题,但不论是技术上和意识上都有欠缺,这也就是至今还不容乐观的原因所在。

  首先,在技术层面上:

  大家对于垃圾是否可以回收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并且校园内并没有都设立了分类的垃圾箱,后勤人员也不负责分类,即使在一些有分类机制的学校在垃圾回收的时候,也有可能将多种垃圾混合在一起处理(填埋或者焚烧)。在学校中一个区域的垃圾是十分有规律的,比如:在宿舍区以纸张、塑料包装为主,而在食堂则以有机质为主,但是还没有学校利用这一特点对不同区域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在宿舍区域,小贩成为了一部分垃圾的唯一回收途径,而其他类别的垃圾则几乎全部丢弃处理。

  其次,在意识层面上,可以看出只有很少数的人将垃圾送至专门的垃圾回收站处理,多数则交给小贩,这种不规范的回收方式并不能完全的做到回收利用,因为工艺的不成熟,他们只能对一些简单的东西进行最基本的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也很多,但是这多数是不被大家知道的,这种方式简洁方便报酬也并不比专业的回收站少,无疑也成为了处理垃圾的最常见的途径。在问到校园内垃圾分类的困难时还是有大部分人选择了投放的意识不够,大家既然意识到了意识欠缺但还是没能做到分类,不只是单纯的说素质就可以说明白实质的,垃圾桶设立的不统一,后勤人员不执行分类,都使得意识逐渐削弱,最终放弃分类。

  对于改进的方式,多数人则选择了设立固定回收站点,可以看出,通过方式的改进,垃圾分类的状况一定也会得到改善。

   六、 问题及思考

  调查结果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垃圾分类在大学的进行程度几乎为零,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那么,垃圾分类到底是在哪个环节被卡住了呢?

  1、垃圾投放环节没有进行分类

  从目前的统计结果上看,垃圾在投放环节就没有分类占了绝大多数。垃圾投放环节是垃圾产生了,然后被扔到垃圾桶里的环节,是垃圾从产生到处理的一个基本环节。在基本环节尚且不能进行垃圾分类,那后面即使做多少努力也成了徒劳。究其原因,通过我们的统计,大概有以下几点:

  (1)、分类垃圾桶数量不够

  从调查的最开始我们就发现高校校园内的分类垃圾桶数量远远不够,大部分高校内几乎没有设立分类垃圾桶。没有分类垃圾桶的情况下,自然不能指望学生从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每天在抽出时间把自己的垃圾收集起来然后分类,也难免使希望垃圾分类的同学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63.08%的同学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却因为无法找到分类垃圾桶不得不把垃圾扔到普通的垃圾桶中。

  这样的事实危害很严重,而危害不仅仅体现在垃圾无法进行分类这件事上。国家提倡垃圾分类已经算来几十年了,做了很多详细具体的活动教育新的一代人进行垃圾分类。新的一代可能在上大学前由于生活、家庭因素等其他因素没有条件进行垃圾分类,上大学正是他们恢复垃圾分类意识、或是在原有基础上巩固这种意识的最佳时机。大学没有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条件,本身就是对同学们原有教育水平的一种浪费,以及一种垃圾分类意识的淡化。这种淡化可能使本来没有垃圾分类意识的同学更加没有这种意识;而使原本具有这种意识的同学慢慢遗忘这种意识。这种遗忘,在大学中要持续四年,而它在同学们以后的生活中要有多大的影响谁也无法预料。可能这个同学在毕业以后再也无法重新唤起垃圾分类的意识。再进一步,对于这样的同学,其对后代的教育自然也少了垃圾分类的一环。而在家庭中这样小小的一环,国家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上将之补上。

  大学生是先进思想的先锋代表。在我们看来,学校有义务为学生体现他们的新的先进思想提供足够便利的条件。况且,垃圾分类这个思想也不够新,只是够先进。作为大学,学校即使不在教育水平上肩负起对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教育的责任,至少应该在硬件上满足学生足够的需要。

  (2)、学生意识不够

  在我们的调查中会发现这样的数据:至少有63.1%的同学在意识上没有垃圾分类的概念,将至少一种的可回收垃圾当作是不可回收垃圾直接丢弃。这样的比例可以说是令人满意的。这样的数据说明大学生在之前的教育上了解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教育在最难施行的潜移默化的社会观念的渗透上的一种成功。但是,这样的比例也反映出了上一个问题的严重性。大学生的个人垃圾分类意识很好,却被淡化,这样的事实应该引起校方的注意。

  虽然只有极少数的同学不知道、或不够清晰的知道垃圾要进行分类,但是我们也不得不对之进行思考。这在后面的解决建议中会有更加详细的解决办法。

  (3) 垃圾种类上的分辨

  我们在有意识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同学中调查了他们对垃圾种类上的分辨。虽然这些同学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但其中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垃圾分类的概念很模糊,就是不清楚哪些是可回收的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垃圾。比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86.2%的人都知道废纸和废易拉罐(金属类)是可回收的,但只有36.9%的人知道生活食品垃圾(有机质类垃圾)是可以回收的。这反映了以前对于垃圾分类所做的宣传和教育中存在问题,以前对于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教育着重强调进行分类,但对于具体怎样分类却没有明确说明,而且对垃圾种类的划分也没有具体的规则。一方面导致了人们对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的界定模糊不清;另一方面也对垃圾分类回收的推广造成了阻碍。这便是以后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宣传和教育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垃圾处理上没有进行分类

  (1)、后勤人员意识不够;

  通过询问后勤保洁人员,我们发现几乎所有保洁人员都知道垃圾分类有益处,这说明后勤人员在意识上一般都具有垃圾分类意识,这样的结果使调查者很欣慰,至少在思想上有了具体的保证,但是这却说明了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后勤人员的下一个环节可能出了问题,即垃圾回收环节。

  (2)、通过走访我们了解到,后勤保洁人员把垃圾桶中的垃圾汇集到一起(通常是一个黑色不透明的大塑料袋),这时的垃圾即使分类了一般也被集中起来,等待处理。对此,后勤人员的解释有一下几点:一、67.1%的人员认为集中处理垃圾时不进行分类,我们这里的分类也没用;二、28.4%的人员认为垃圾桶中的垃圾都混在一起了,无法将可以回收和不可以回收的分开,即使是分类垃圾桶,经常也没有分开。三、4.5%的人由于个人无所谓的态度,不想进行分类。通过这样的数据可以看到,后勤人员基本认为他们即使进行垃圾分类也是徒劳,何况这本身是很大的一项工作。

  3、市政人员回收时没有进行分类

  垃圾由后勤人员集中后,然后再由市政的工作人员来集中回收处理。市政人员在垃圾分类回收时无论垃圾是否分类,都将那些黑色的袋子集中在一起,然后回去进行处理,这样,即使垃圾在之前的环节进行了分类,也是毫无用处的,因为最后的处理方法都是一样的。这样验证了前面后勤人员的抱怨。

  4、总结

  前面的每一个环节似乎都有一部分人知道垃圾要分类回收,可是在每一个环节上垃圾分类都没有进行下去,这样导致最终的垃圾分类处理进行不下去。用图示表示如下。

  

  七、 解决建议

  1、 校园设立分类垃圾桶。

  前面我们说过,垃圾分类要从源头做起,从具体来说,就是要设立分类垃圾桶。在我们的调查中,有大部分同学是有垃圾分类的意识,然而却没有进行垃圾分类,原因就是没有给他们提供垃圾分类的途径,所以他们即便是有意识进行垃圾分类回收也是无用的。因此,只要校园内设立分类垃圾桶,这些同学的意识就会变成实际的行动。而且由于这部分同学的带动作用,会在校园内形成垃圾分类的气氛,那些没有垃圾分类意识的人看到分类垃圾桶也就不得不进行垃圾分类了。

  2、 分类垃圾桶的改革。

  总体来说,垃圾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有机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由于大学校园里各个区域分类比较明显,因此在各个区域里产生的垃圾的种类也不同,所以我们在设立分类垃圾桶时,可以根据不同区域产生的垃圾种类来设立不同的垃圾桶。

  在学生住宿区,一般报纸、期刊、图书这类可回收垃圾比较多,另外还有少量生活食品垃圾(有机质垃圾)和废电池这种有害垃圾,在这些区域设立垃圾桶时就可以只分三种:可回收垃圾、生活食品垃圾和有害垃圾,而且可以把可回收垃圾箱做的大一些,把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垃圾箱做小一点,并且利用这一特点将分类垃圾箱设计的更加合理、美观。

  而在家属区,基本上四种垃圾都有,这就需要将这四种垃圾分开,而且在家属区产生的垃圾数量一般都比较大,所以不用区分垃圾桶的大小,只要设立四个垃圾桶,标上每一个垃圾桶所装垃圾种类就可以了。

  另外在校内街道、操场以及草坪边缘等地方产生的垃圾一般比较少,而且有保洁人员及时清理垃圾,所以在这些地方可以简单的设立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桶,在旁边附带可以装有害垃圾的地方,但有一点要注意,在这些地方会有烟头,所以最好在垃圾桶上设置专门扔烟头的地方。

  3、 由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在校园内进行宣传。

  调查中显示,高校学生虽然是高素质人群,但是由于专业的限制,平时并不接触最基本的环境知识,所以对于垃圾可否分类、如何分类并没有足够的知识。这也是分类中的最大瓶颈,因为缺乏知识就不可能做到所有人都进入垃圾分类的行列,给分类增加了很多困难。我们可以看到在垃圾分类方面做的很好很到位的国家,国民都具有良好的知识以及素质,全民自觉行动,自然事半功倍。比如,在日本,他们的家庭垃圾分7类,垃圾分类的指示和操作方式有专门的人员进入社区对社区的居民进行专业的培训。显然,在学校中进行专业培训虽然有实施的可能,但是耗时耗力,难免小题大做。而对少数人进行培训再进行大范围的宣传更有可行性。

  大学中的社团很多,仅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例,在很多大学校园内,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展是很完整的,那么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之后对更广大的学生群体进行宣传,对于普及垃圾分类的常识是很有帮助的。这样做不但便于组织,而且在普及过程中因为是宣传,气氛更好也更容易被同学们接受。当然,在一些青年志愿者协会并不成熟的校园内,也可以由其他的组织来完成宣传的工作,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4、 建立后勤人员反馈制度,即后勤人员以一周或一个月为周期向学校反映垃圾分类状况,反映由于哪个地区的垃圾被投放时没有进行足够的分类而给他们的工作增加了负担。

  按照小标题所说,可以建立一个后勤人员反馈机制,这个反馈机制经过小组研究认为以 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来施行。

  (1)、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后勤工作人员可以按照原来的混合处理的方法来处理垃圾,但是需要做一些培训,学习垃圾分类的方法、垃圾分类后进行下一步垃圾分类的程序等,为不久能够真正很好进行垃圾分类做准备。

  同时,学校方面或者某个有力的学生组织需要在学校进行大规模宣传。宣传的内容包括垃圾分类的方法、垃圾分类的程序、垃圾分类的现状(可以更多的倾向于宣传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更重要的是垃圾分类的可行性。通过这些宣传,可以使老师和同学有信心和决心把垃圾分类这件事做好。

  这个宣传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使大家知道式”的宣传,还应该有一些管理和监督的成分在里面。比如安排志愿者帮助、监督大家垃圾分类。这样可以保证宣传的效果。

  这个阶段的时间在1个月左右比较合适。如果时间过短,宣传的工作可能不能足够全面,也不能使同学在心里和实际行动上有足够的准备时间,最终使活动不能顺利进行。就像国家施行限制塑料袋的使用,需要提前一段时间通知群众做好准备;如果时间过长,宣传的惯性效果逐渐减小,同学和老师对于活动的热度必然会降低,影响最终的结果。

  (2)、过渡阶段

  所谓过渡阶段,就是介于受众准备阶段和完全施行垃圾分类的阶段,这个阶段有以下需要注意:

  校方要继续进行宣传,但是可以适当减小宣传力度。继续宣传是为了保持同学和老师对这件事的关注和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提升。通过第一阶段,可能大家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垃圾分类的细节关注了更多,继续宣传就是为了保持这种态势。

  后勤人员在这个阶段需要展示之前培训的成果了。改变曾经混装垃圾的方法,分类处理垃圾。这个阶段要积累经验、并且对于没有分类投放的垃圾要容忍并且花费一些心力在上面。这些是为了日后可以更好地进行垃圾分类打下基础。

  同学和老师则需要更多的按照垃圾分类的正确方法,把垃圾正确投放到分类垃圾桶,只有这样长期保持下去,才有可能出现良性循环。

  过渡阶段的时间比较自由,因为这是一个适应期,垃圾投放者和垃圾处理者互相磨合协调的一个阶段,所以不宜心急。但是这样并不是说不需要设定时间,因为磨合期如果没有时间限制这个框架也会失去其意义。

  (3)、起步阶段

  经历了过渡期,在投放垃圾和处理垃圾的环节上应该双方都有了更多的经验和理解。于是可以更好的进行垃圾的分类处理。这个起步期是垃圾分类真正进行的阶段,也是反馈机制真正生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后勤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垃圾处理的结果,来进行统计性数据分析,然后向校方反馈垃圾分类的状况以及他们的难处。设计表格如下:

 

  例1:A点垃圾的分类情况很不好,其他都很好。那可能A区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垃圾又比较集中。那么把这个信息及时反馈到校方,由校方提出解决办法。比如可以在A点的鲜明位置设置清晰的标志来提醒附近人员进行垃圾分类;也可以在附近定期设立宣传点来进行分类宣传。

  例2:B点的垃圾以果皮和纸屑为主,其他垃圾很少。那么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把垃圾桶进行适当的改动,改成三部分,分别放纸屑、果皮和其他,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能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

  这样的反馈机制可以保证垃圾分类的有力有效的施行,也能减少一些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反馈的周期可以定为7天或2周,这样的话能把问题及时汇总。

  (4)、成熟期

  在这个阶段是垃圾分类反馈机制的一个不断完善和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具体的操作方式与第(3)阶段没有太大差异,周期可以不断延长,但最好不要超过2个月,因为时间如果过长的话反馈机制也会失效。

  以上是反馈机制运行的阶段,而这种反馈机制可以向两个地方拓展延伸。

  一是横向拓展,即由校园拓展至社区、企业,最后拓展至整个社会。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是垃圾分类想要切实实行的必经之路,只不过选学校作为切入点由于校园的特殊性更容易一些。

  二是纵向拓展,即由校园工作人员拓展至市政人员。可能校园的工作人员辛苦把垃圾进行分类又在下一个环节,即市政工作人员那个环节被浪费了劳动成果,但他们也可以按照同样的反馈机制来进行施行,好处是既可以监督自己的工作,从学校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同时也让校园的垃圾分类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深远的影响力。

  5、 市政人员在校园作为试点,切实施行垃圾分类。

  介于大学内人员构成的素质较高,市政可以考虑从大学开始作为试点,推行垃圾分类。首先,应对大学内人员进行有效的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先做到普及人们的垃圾分类常识。

  而后,可在大学校园的不同区域,初步推广分区域垃圾分类,例如,学校生活区可类比于居民区,对于生活区的垃圾,应在现有的分类基础上,再做细化,将现在普遍存在的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的分类增加到废纸张、废塑料、废金属及其他。教学区可类比于商业区,这个区域内产生的垃圾主要以纸张、塑料等办公用品为主,针对这一特点,可将垃圾回收的主力放在这几个方面。而学校的食堂区域与社会上的餐馆、饭店相似,此区域中以产生有机垃圾为主,只需进行应合理的规划,即可将这些垃圾变废为宝。另外学校的公共区域已可代表社会公共区域。

  由此,先在学校进行分区域垃圾分类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调整,以实现最后最为合理的垃圾分类措施。一旦这样的措施在学校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即可借鉴这些经验,将区域垃圾分类逐步推广到社会各界。

  6、 以校园为起点,将垃圾分类的范围扩大。

  垃圾分类不只是局限校园内,更应该扩大到整个社会。校园则应该给社会起一个表率作用,毕竟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上素质最高的群体,大学生是先进思想的先锋代表,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快、理解力强,垃圾分类这一思想在现代并不能算是新思想,但是它确实是一个好思想、好习惯。

  当今,环境问题已日渐成为各国关心的重要问题,而实现垃圾分类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有效而简便的方式。大学生接受了这一思想,并切身实践后,才能把这种习惯带入社会,并逐步推广。我们有理由相信,若能做好大学校园内的垃圾分类,我们距离实现整个社会的垃圾分类的目标也就不远了。当然,在社会上推行这一方式也需要社会多方面的配合,比如舆论导向、资金支持,还有就是要形成全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每个人才会自觉自发的做好垃圾分类。

  当垃圾分类的体制逐渐完善后,整个社会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我们希望通过以下这些方式来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如下图所示